回到主页

疫情期间,捐赠滞销货物“避税”可行吗?

· 常见问题

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,很多企业和个人都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,纷纷向疫情地区捐款捐物,表现出了一种大爱精神。

  为鼓励这一行为,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也出台了多项措施和优惠政策。

  有部分企业看到了这一机会,想出了捐赠滞销货物“避税”的方法。

  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,这种方法避税的可行性。

  例:某食品加工厂因备战春节销售旺季,年前大量生产备货,库房现有100万元(成本价)的食品,因该食品保质期较短,如果在三个月内无法销售完成,就会霉变过期。这批食品的市场价为200万元。

  因肺炎疫情突然爆发,该加工厂始料不及,可能面临着巨额亏损。如果这批食品过期后,被税务机关认定为非正常损失,还可能面临转出进项税的风险。

  公司财务人员献上一计,将这批食品全部捐赠给当地政府,用于疫情防控人员,取得当地政府开具的200万元的公益性捐赠票据。

  这样一来,企业实际支出了100万元(成本价),但在企业所得税前可以扣除200万元。

  节约企业所得税=(200-100)×25%=25万元

  但是企业所得税真的少交了吗?我们来详细捋一捋。

  成本价100万元、市场价200万元的捐赠,企业所得税应视同销售200万元的收入,视同销售成本100万元,公益性捐赠允许扣除200万元,经合计后,企业实际扣除的成本是100万元。

  假如这批商品过期报废销毁,在履行完税法规定的程序后,税前可以扣除的损失也是100万元。

  也就是说,从税法的角度,捐赠这个行为,并没有导致企业少交所得税的结果。

  但这件事也是很有意义的:那就是企业支付了100万元的成本,为自己博得了200万元的名声,树立了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。这个社会形象虽然在账面上无法体现,但也是一种无形资产。

  看完了这个案例,是不是有人就会说,捐赠并不能起到避税的作用,只是落个虚名。

  实际上,这种说法也不全对。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,捐赠也能达到避税的目的。

  例:某企业2019年年末,企业财务人员预计本企业年度利润总额约320万元(假设无纳税调整事项),预计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为80万元(320×25%),企业净利润240万元。

  财务人员将这一情况向老板做了汇报,老板觉得这个税有点重。财务人员献上一计:向当地红十字会捐赠30万元(不超过利润的12%),这样一来,企业只需缴纳24万元的企业所得税(100×5%+190×10%),企业净利润266万元,比筹划前多26万元。而且通过捐款,企业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形象,一举两得。